首页 > 历史文化 正文

历史文化

竹韵生香

稿件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: 2021-03-05 10:28:01
分享至:

  有人说到眉山不看“三苏祠”等于没到;到“三苏祠”不看竹等于白来。

  眉山市位于四川盆地,成都平原西南边缘,岷江和青衣江贯穿境内,两岸以平原和河流冲积平坝为主。眉山生态环境优良,竹子种类繁多,郁郁苍苍,重重叠叠,修直挺拔。

  怀着对竹的崇拜和向往,我来到了眉山,既观赏了竹子,又参观了“三苏祠”。

  记得我十岁那年,春节期间,不知因为什么,夜里突然腹部胀痛起来。母亲着急地给我沏上红糖水,又吃止痛片,都不奏效。一夜没睡的母亲急得两眼通红,不停地叹着气。好不容易熬到了天亮,她拖着一条病腿急忙跑出去为我寻医求药。一个多小时后,我看见她手里攥着一把像是花叶样的东西回来了。她小心翼翼地放在碗里,转身就去点柴烧水。我不情愿地说:“让我喝这些有什么用啊!”母亲一边往碗里倒着水,一边说:“这是竹叶,沏上喝喝就好,一准是睡热炕上火了。”看着碗里沸沸扬扬的叶子,我的内心充满疑惑和排斥。见母亲满脸汗水,目光焦急,我只好像羔羊一样一点点靠近母亲。母亲端着碗,我使劲皱着眉头闭着眼,警惕地用牙齿挡着那些碎叶子,好半天才艰难地把水喝下去。果真,下午腹部不再疼痛了。

  长大后我才知道,在中国最早的医书典籍中,就有用竹治病的记载。竹的全身都是宝,叶、根及茎秆加工制成的竹茹、竹沥,都是疗疾效果显著的药材。竹叶含白芳素和竹叶黄酮等,具有清心火、除烦热等多种功效……

  我吃过竹,画过竹,也写过竹。竹就像一粒种子在我的心里深深扎下了根。

  “三苏祠”庭院红墙环抱,绿水萦绕,曲径通幽,小桥频架,彰显着“三分水,二分竹”的岛居特色。当我在祠内看到苏氏三父子塑像时,不由自主地吟诵起了“竹叶青青不肯黄,枝条楚楚耐严霜。昭苏万物春风里,更有笋尖出土忙”的句子。顷刻,难抑的思绪天马行空。我觉得我在和“凝炼老泉,豪放东坡,冲雅颍滨”亲切对话;情深意切地诵读着“一门父子三祠客,千古文章四大家”的诗文。

  古典园林式的“三苏祠”,堂馆亭榭掩映在翠竹的浓荫之中。池塘边簇簇一人多高的水竹团结紧密,茎挺叶茂,自然秀雅;一片片慈竹,紧系着生植的故土,坚挺地在庭院的甬道两旁生长着,身姿比披着纱巾的女子还娇媚;山涧处茶杯粗细的一棵棵单竹,高风亮节,竹质细腻,纤维韧性特强,像一个个威武挺立的哨兵。清风拂来,细而尖的叶子浪涌云翻,沙沙作响,如伴着优美的旋律在唱歌。东坡一生喜爱竹子,在他的生活中,随处有竹,“门前两丛竹,雪节贯霜根。交柯乱叶动无数,一一皆可寻其源。”“官舍有丛竹,结根问囚厅。下为人所径,土密不容钉……”竹,俨然是东坡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伙伴。

  漫步在古木盎然的园林内,看到各式各样的竹子,我思绪万千,每当弯腰拾起飘落在石崖和绿地上的竹叶时,感到像是拾起了一篇篇精美的散文或是一首首动情的诗歌。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,新笋就悄悄在地上萌发了。等春雨过后,便清明一尺,谷雨一丈地成长。船夫向它要竹篙,老人向它要手杖,厨师向它要竹笋,医生向它要秘方……难怪文学家们赞美竹子不仅具有“要求于人的甚少,给予人的甚多”的风格,还有着“一生宁静淡泊,一世高风亮节”的风范。

  千里岷江千里弯,千里沃野的岷江在青神县弯出了一把躺椅。眉山市青神县地处岷江中下游,温和湿润的气候给竹的生长造就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,被称为岷江古航道上的小峨眉。境内弯弯曲曲的一江五河三十二溪流,使竹子成长快,产量高,是名副其实的竹乡。青神建起了国家唯一的“中国竹艺博物馆”,竹编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竹编艺人用薄如蝉翼、细如发丝的竹丝编织出众多精美的艺术作品,全县竹编产品销售收入逐年增长。

  “一节复一节,千枝攒万叶。我自不开花,免撩蜂与蝶。”这是竹子的秉性。“风来笑有声,雨过净如洗,有时明月来,弄影高窗里。”这是竹子的精神。“风味既淡泊,颜色不斌媚。孤生崖谷间,有此凌云气。”这是竹子的风骨……行走东坡故里,体验竹韵生香,是呼吸的净化,是心灵的洗礼。(作者:王慧俊,单位: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纪委监委)

>>><<<